2008/05/07 | [转载]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误区诊断
类别(理念推广) | 评论(0) | 阅读(201) | 发表于 23:54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误区”此类话题在网上早已是司空见惯,但由于关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老师越来越多,大家研究探讨课件制作技术的热情不减,向大家转载一些好的指导性文章,是蚕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误区诊断
                                 周子根 李 安 

  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其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将知识形象而生动地传呈给学习者,增加了教学容量和知识密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丰富的表现力、极强的交互性、极佳的组织形式、开放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的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引起了教育的新变革。笔者从多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发现,多媒体课件教学尚存在不少认识上、制作上、应用上的误区,在此权作点滴分析。
  
  认识上的误区
  
  l.迷信全能
  现象:过分迷信信息技术的作用,所有的教学程序均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只是计算机的操纵者,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全能”,使得课堂教学主次颠倒,人机错位,长此以往,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骤减,视力下降,教学质量下降。
  诊断: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的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递信息和学生反馈信息的双边心理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因此,形成优化的整合教学系统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2.情境至上
  现象:过分强调课件的渲染作用,一节课下来,师生完全沉浸在悠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之中,虽减缓了学生学习压力,却淡化了学生学习意识,分散了学习注意力,“过犹不及”。其结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似是而非”、“似曾相识”。
  诊断: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而形成的。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三点:一是能否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二是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能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或合作探究学习。
  3.运行同步
  现象: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精彩的,让计算机课件将教学程序完整地同步呈现,会让操作更为简单,课堂结构更为清晰,学生学习更有条理。殊不知,这样一来,师生都成了课件的“奴隶”,一起围着既定的程序转,势必造成流程单一、形式凝固、思维定势。
  诊断: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识到“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而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认知工具,是辅助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根据具体学情,适时运用课件,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活化课堂教学。
  
  制作上的误区
  
  1.华而不实
  现象: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特别注重课件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一味追求新颖、花哨、动感,却忽视其内在的知识性,使得课件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教学内容反被淡化。
  诊断: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须知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课件的制作应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知识的传承、情感的生成、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2.闭门造车
  现象:课件的资料来源局限于学校图书室和个人有限的文本资料,制作教师不注意借鉴他人的资源,也不愿意将个人的教学资源让别人共享,致使课件质量偏低、制作水平不高。
  诊断: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成长和教育团体的成长是共存互利的,“借力”要比“单干”强, 只有在充分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才能促进个人业务上的提高和事业上的进步;也只有不断推出自己的新成果,与外界接轨,多交流,多共享教育资源,才能达到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
  3.镶嵌嫁接
  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省事,把从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或课件加以必要的、简单的镶嵌嫁接,却不考虑个人的教学风格,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更不考虑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推广程度,造成课件简单粗糙,重复混乱,不伦不类。
  诊断:能够借他人之物为己所用,本是件好事,但不假思索地简易链接,却是不可取之举。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拿来主义与为我所用的关系。教学既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搞“大杂烩”,要慎重地进行扬长弃短,在借鉴时要多方结合,仔细推敲,扣住主线,在突出重点和难点上下工夫。要把有创造性的“拿来”融合在自己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天衣无缝,奇效顿生。
  4.多而繁杂
  现象:部分CAI课件片面追求多信息,大容量,将两节课甚至三节课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内完成,结果做成“夹生饭”,增加学生负担,多而生厌。
  诊断: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处理好“多而繁”与“精而简”的关系。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但不能无限制地增加,要恰到好处。教师更应注意所提供的知识在揭示本质上的有效性,做到能少则少,宜简不宜繁,宜精不宜多,以发挥“认知”工具的最佳作用。
  
  应用上的误区
  
  l.装点门面
  现象:有些教师只在上示范观摩课、迎接检查活动时偶尔运用多媒体,而在平时,那些先进的设施设备、优秀的课件资源多被束之高阁,成为装点门面和时髦的摆设。
  诊断:没有正确处理好合理应用与资源浪费的关系。高投入的设备被闲置,躺在“门面”中睡大觉,这是一种渎职行为。“不动”不如“被动”,“被动”不如“主动”,只要我们都真正行动起来,我们的门面才会被我们装点得更加亮堂。
  2.一哄而上
  现象:当多媒体作为新鲜事物进入学校后,人人、节节都用多媒体上课,大有没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就不是好课的架势,却不考虑根据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学生年龄与个性特点是否适合,就一哄而上,盲目推进,结果是“人困机乏”。
  诊断: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处理好“盲用”与“巧用”的关系。无目的、图新鲜地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必然不明显。因此,教师应明确多媒体手段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学科,有选择性地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找准最佳作用点,突出重点,化难为简,这样才用得其所、用有所值。
  3.大材小用
  现象: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省事、简捷,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不管什么课,一律用上自制课件。虽然其中不乏佳作,但不少课件实际就是课本中插图的翻版连播或文本的电子板书,本完全可以用幻灯或小黑板来展示的内容偏要用上多媒体,没有发挥多媒体应有的价值。这种大材小用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诊断: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处理好合理运用和滥用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在于多,在于精,不在于滥,在于效。
  4.越俎代庖
  现象:有些教师利用课件教学时只顾一路点击,让课件喧宾夺主,越俎代庖。课件成为代替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课堂依然缺乏师生间的及时交流,以前的“人灌”转换为“机灌”。由于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没有进行探究的空间,又因操作速度快,呈现知识量大,学生更容易感到疲劳。
  诊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最优化地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的理想。教师要与时代接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强化知识点的把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引入各知识点,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接受、内化、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