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8 | [转载]如何把"教案"改成"学案"
类别(理念推广) | 评论(0) | 阅读(646) | 发表于 22:08

[转载]"教案"改成"学案"

作者:金剑岭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研究和教法的研究上,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备课中应更多地研究学生的,不妨把教案改成学案,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

一、设计适当的学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不断体验、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步学会学习。教师只有摒弃我教你学的教学思想,放下架子,摆正位子,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适当的学法。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可以用小组讨论法学习。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在哪里?学生在组内讨论后,得到的结论可能还不完整,但经过小组交流后肯定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结论。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一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定会自觉主动地学习课文,并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当学生凭着对课文内容的透彻理解和对课外知识的丰富积累把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时,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如教学培垠的《论求知》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录有关的名言并制成卡片,并要求由此而延伸开去,搜集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在班级内交流。这样一定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带领学生畅流世界,汲取知识。如教学《死海不死》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搜集死海的资料(包括图片),从而加深对死海特点和成因的认识。有时还可以用比赛、游戏等学法去训练学生,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二、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扩大文学视野,教师除了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还需搜集和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并有选择地在课前印发给学生,供学生自读时参照理解。这样,不仅告诉了学生一些新知识,更给了他们一把理解课文的钥匙,让他们能自己尝试开启,锻炼学习能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如在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可先向学生介绍,《沙尘暴十袭京城》、《沙漠化危害》等资料,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课文: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又如在学《苏州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者有关的VCD图像。教师在指导和学生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时,可出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图片或图像,让学生得到直观而准确的认识。

三、准备回答可能提出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备学案必须将学生放在首位,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准备,如学生学《鲁迅自传》肯定问:鲁迅为什么先要到日本学医?到日本后为什么又要弃医从文呢?又如学生学习《拿来主义》时可能会问:为什么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恐怖?学习《琐忆》会问: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一句中为何要加引号?等等。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本是十分可贵的,说明他们认真钻研课文,也说明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了期待。如果教师光凭看看教参、读读课文是发现不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必须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注解中没有或解释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怀疑的,哪些是容易激发学生联想从而产生较高层次的问题……“学案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上课就越从容,而且问题能当场得到解决,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互动的、活泼的、充满灵气的课堂。

四、面向全体的学生

传统教案遵守事先制订的时间安排、提问设计等,很难体现因材施教。学生的课前学习能力、水平大不相同,以同样的问题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想象或共鸣。如果只照顾大多数,势必冷落了一些学生,与素质教育面向一切学生的要求也不相符。因此,学案中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学法指导,备课时对全班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估计,有针对性地设计区域教学,在教学时间、学习深度、提问层次等方面作出恰当的不同安排,如学生在学《大自然的文字》时,教师可提出学法的指导:找出每一节的中心句或过渡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即可。在学《蜘蛛》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像作者周建人一样细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介绍小动物的说明文。这必然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力所能及地思考、讨论、分析文章,回答问题,练习写作,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总之,语文教师要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在备课中高度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效。

 

0

评论Comments